查看原文
其他

教学名师徐钦桂:致力课程改革,让抽象的知识“看得见”

新闻中心 东莞理工学院 2022-06-21

在学校计算机楼的一间课室内,软件工程系的学生们正看着《Linux编程》教材里的相关知识,叽叽喳喳的讨论声随着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徐钦桂教授的到来停下。“今天我们学习进程管理内容,大家可以翻开课本,通过图示先了解下进程创建过程。”新编教材生动的图文,让同学们面对陌生的知识点也能很快掌握,而这本教材的编著者正是徐钦桂教授。


从业28年,在莞工教学17年,徐钦桂在教学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,与学生密切交流和对课程效果的追踪让他步履不停,始终探索着最前沿、最适合东莞理工学院学生的教学方式。对他来讲,获得莞工“教学名师”既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,也是对未来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的鼓励。



01

以生为本,重构专业课程体系


2013年,徐钦桂在整理计算机系统教学反馈时发现,部分学生在计算机领域的实际应用能力达不到老师的期望,而且毕业生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的比例也不是很理想,“当时一个班级就职于较为高端的软件开发岗位的人数不多,就职于大型高端IT企业的人数凤毛麟角。”


基于此,他与教学团队一起就重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开始了长达7年多的课程、教学改革之路。首先是了解原因,徐钦桂团队经过对学生就业情况的分析以及与国内外教师的交流等,把存在问题逐一梳理出来,并思考解决办法。如传统的课程重心偏向计算机系统设计,而学生毕业后的方向主要以软件开发为主,得知需求后,担任还是计算机学院副院长的徐钦桂,组建了教学团队,专门研究如何科学有效优化课程体系。



团队经过努力,将教学内容进行大幅调整,把与计算机系统本身相关的课程整合、重组,摈弃过时、老化的内容,将原先的六门课程压缩成《计算机系统基础》和《操作系统》两门课程,在大幅减少学时数的同时,提高了教学效果。徐钦桂还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,为学生的课程加入了新技术、主流程序开发的内容。


秉持着“从实践到理论,再从理论回归原理”的教育思想,徐钦桂与团队决定在教授《操作系统》课程前一学期增加一门《Linux 系统使用基础与编程》课程,让学生先体验操作系统使用和编程实践,为后续的理论学习积攒实践经验,之后将两门课程内容合并,使理论和实践深度交融。


教改后,学院内毕业生入职高端企业、专业对口就业、就职软件开发岗位的人数逐年增加,据统计,自2015年起软件工程专业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均达85%以上。见此,徐钦桂也稍稍放心了些。


02

寻根溯源,让抽象的理论知识“看得见”


教改前期与学生交流时,徐钦桂听到最多的就是“课程听不懂”或是“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”的问题,为此,他决定从教材和课堂两方面入手进行调整。


《计算机系统》《操作系统》作为学生必修的专业课,过去在课堂上,学生时常处于“一知半解”的学习状态。通过比对市面上的国内外教材,徐钦桂发现,教材普遍存在着抽象化、理论化的现象,在学生对事物还没有形成初步的认知概念时,就开始谈论更深层次的内容,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。“要先让学生‘看见’,才能进一步深挖。”徐钦桂意识到,他们需要汇编一本符合本校学情的教材。


参加计算机课程导教班、座谈会,选修知名教授的《计算机系统》课程,在着手编写教材之前,徐钦桂便与团队开展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。徐钦桂学习了国外大学比较流行的教材,他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,自2014年起,前后花费四年的时间,重新编写教材《Linux 编程》,对课程内容进行细化。教材从 2015 级软件工程专业开始试用,于2019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。



 “我们利用图画的形式,将很多抽象的概念具体化,这样一来学生对很多‘看不见’的事物也能够一目了然。” 同时,考虑到学生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,徐钦桂将教材的知识点进一步细化,并增加大量案例和练习。随着理论落地,教学效果大幅提升,学生对课程概念和理论知识掌握更加牢固,解决问题能力也显著提高。


2016级软件工程卓越1班的李庭辉学习完课程后感受很深,“新教材里面有更多对专业知识的应用案例和可操作的代码,我们能够直观地对《操作系统》进行了解,而且更加让人印象深刻,这是我上过的质量最好的专业课程。”



课堂上,徐钦桂为了让教学内容与应用内容相结合,有时会把计算机比作人类社会,以简洁生动的语言,让学生了解这个“社会”是如何运作的,每个元素之间是什么关系。针对学生自主自控能力不足的情况,徐钦桂采取“三步法”来有效解决问题。


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,徐钦桂每结束一到两个课时,都会进行一次随堂测试。对于第一次测试答题不理想的同学,徐钦桂会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辅导。在第二次测试中仍然远远落后的同学,需要向徐钦桂提供一份反馈资料,了解自身不足的原因。第三次时,徐钦桂会采用进一步严厉的措施督促学生。“绝不能以应付的心态上徐老师的课”是软件工程系的学生普遍达成的“共识”。


03

贴近师生,多方面多层次构建学院育人场所


在28年的教学生涯中,徐钦桂多次担任班主任,并在2016-2017学年度获学校优秀班主任称号。金秋九月,他带领着满怀求知欲的懵懂学子“遨游学海”,又在夏日酷暑之际,目送满载希望的毕业生“剑走天涯”。毕业后的学生,无论是成为了学术精英、行业骨干,还是身处最平凡的职业,徐钦桂能时常叫出他们的名字,并满是怀念地谈起他们当年上学的种种故事。


在担任2016级软件卓越2班班主任的时候,徐钦桂经常到班上为同学答疑解惑。虽并非那门课的主讲老师,但徐钦桂坚持与任课老师一起,下到班级自习室去,给学生一些练习,对他们进行督导。“当时的班长叫陈超,他的基础不太扎实,但是很好学,我给他进行辅导后,他积极参加‘蓝桥杯’竞赛,获得了很不错的成绩。”这位学生后来到一家知名公司任职,而这家在广州经营颇善的企业,其技术总监正是徐钦桂2006年指导的学生颜专同学。“我还记得他当年整日地坐在8A307 的实验室里埋头研究,协助我参与了很多科研项目,技术水平非常高。”



在担任计算机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期间,徐钦桂很快发现学院在教学文档收集管理、学生编程训练平台缺失、实习实训管理不便等问题,于是他带领指导的本科生,通过毕业设计训练、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等环节,经过2年多努力,开发了计算机学院教学档案管理系统、计算机学院实训管理系统、计算机学院实习管理系统、计算机在线编程训练系统,大大方便了教学文档的收集、存档和审核,实现了对毕业生实习、实训情况的实时跟踪和了解,为学生课后编程练习和编程大赛训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,促使我校学生在“蓝桥杯”等全国编程大赛中获奖数不断创造新高。


作为资历深厚的前辈,徐钦桂也不忘提携与培育后辈。他与肖捷副教授联手,多年来致力于课程教学梯队建设,着重对青年教师进行“帮扶带”。组建教学团队、组织教学观摩和青年教师讲课比赛,通过听课、辅导答疑、批改作业、指导实验、指导课程设计、试讲、点评、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过程帮助他们提高教学能力,一批批青年教师从中获益。


下课铃声响起,徐钦桂合上教材,迎着和煦的阳光走出教室,他目光望向前方,不长的走廊,却随处可见往事的痕迹。徐钦桂知道,在走廊尽头的转角处,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迎接着他,比如继续完善新编的教材,继续推进课程、教学改革……

 #想了解莞工的你还可以看# 

文字来源 | 新闻中心 何宛桢
图片来源 | 受访者提供
图文编辑 | 辛承祚
一审 | 辛承祚  二审 | 蔡耀蔚  终审 | 叶妙娴
点赞、在看,双连支持我们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